当下正值高招录取季。在某一种意义上,录取到哪一专业学习,与未来以何种方式生活,息息相关。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档案学院教授张斌在多年高招咨询中发现:学生和家长了解到档案学的就业和前景后,往往表达出对该专业的认可,但在填报志愿时,却依然更愿意追逐“热门”。这一反差折射出社会层面的微妙情绪与心态:那些显现度高、身处聚光灯下的“强势”专业更符合大众的职业想象与期待。
事实上,长期以来,人们对档案专业和职业存在“以名取人”的刻板认知,“档案无学”“技术上的含金量低”“边缘不受重视”等偏见成为专业和职业选择时难以逾越的鸿沟。数字时代,档案学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吸引力何在?来看观察——
2023年,全国数据产存转化率为2.9%,存储的数据中,一年未使用约占4成……《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3年)》揭示了数据保存利用的广阔天地。在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院长、教授刘越男看来,发挥专业能量正当其时。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自此,数据逐步成为驱动生产力跃迁的核心要素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计算机、法学、经济学等专业围绕数据确权定价、收益分配等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但其中缺乏“管理”视角。
档案学在学科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一整套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鉴定、整理之法。其原理如金属冶炼般,把最具价值的元素从矿石中提取、精炼出来。这一能力对于数字时代海量数据保存,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治理后的数据,能释放巨大能量。浙江省嵊州市档案馆和大数据中心打造“个人全生命周期档案”综合智治应用,全市71万户籍人口基本实现“一人一档”,给中小学报名、群众看病就医等带来直接便利。
这仅是档案治理作用发挥的小剖面。去年,“档案治理体系建设研究”入选2023中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界十大学术热点。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讲师杨文写下推荐语。在他看来,档案的角色是如此多维——战略性信息资源、技术性文化资源、支撑性知识资源、特殊性经济资源、工具性治理资源,可谓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信息宝藏。
如何将专业优势发扬光大?今年6月,以“未来”为名的档案学青年学者沙龙给我们以启发。
这些问题看似指向技术,实质是将技术内嵌于社会结构中,思考其与人、与社会功能、与运行机制之间的多面向关系,并试图透过档案追问、描摹甚至建构人类世界的未来。
这便是沙龙青年策划人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副教授周文泓、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陈烨、《档案与建设》学术编辑室主任张帆策划“档案与数据要素化”“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档案学科发展的危与机”等十数个彰显学科担当与事业担当的议题的初衷。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达成共识,沙龙的特点恰是平等对谈,鼓励争鸣。据介绍,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学者在《档案学通讯》上商榷学术观点,“今天学界太过和气,希望热闹一些。多些‘争吵’,活力更足”。
实质上,所有的争鸣背后,有着统一的精神内核与主动气质——走出固有的学科领地,去看国家发展、全球治理、人类文明的大前景大趋势,思考怎么样融入并为之贡献洞见与能量。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苏焕宁是沙龙的参与者之一。她喜爱这个“让人聚精会神又能自由畅想”的交流平台。在每名对谈人的精要阐述中,在高质量学术观点的高频输出中,在新灵感新观点的大量迸发中,她对档案事业与新技术融合的思考更加清晰,“不去做技术的追逐者,而要成为专业根基的守望者,以档案业务需求为核心去推动融合”。
当我们日益深刻认识到档案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放大作用、叠加效应和倍增场景时,更需谨记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系系主任、教授周林兴的提醒:只有走出看得见即为“有价值”、看不见就“贬值”的思维误区,只有理解“人”这一主体所关涉的社会关系给档案价值带来的消减,只有慎之又慎地保证每件档案的“生存权”并呵护其价值发挥的机会,才能精准把握数字技术和智能算法迭代下数据的资源化、权力化和意识形态化的社会关系变迁。
找到“主场”,发挥优势,一定要具有与之相匹配的知识和能力。不断打破技能“天花板”正是其内在要求。
走进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副院长、教授钱明辉的办公室,书柜上方叠放的12个透明整理箱刷足“存在感”:里面装满了积木颗粒,外壳贴着“数据管理”的标签。积木与数据有何关系?原来,这是“数据管理沙盘模拟”课程的教具。
这门课是全国首个沙盘模拟类数据管理课程,由钱明辉带领团队“从0到1”开发而成。新颖的课堂形式深受学生热捧:“快乐星期四是‘数据沙盘’给的”“像剧本杀,能录成综艺”……但在他看来,形式不能喧宾夺主,在具体情境中内化专业素养才是根本所在。
他举例说,讲授“数据伦理”时,会给出一家大型数据科技公司曝出丑闻的沙盘场景,由学生扮演不一样立场的角色,给每个角色设置违背伦理却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具体情形,进而让学生作出利益与责任的对立抉择,使他们设身处地体会坚守伦理的复杂和艰难。又如,在“数据质量”一节,设计了连线题,特意将连线形状设置为罗马数字的“9”和“11”,暗喻如果不重视数据质量,会造成“9·11”事件般的灾难。
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使这门课成为“值得单发一条朋友圈”的好课。像这样将抽象的数据知识具体化,提高挖掘、组织数据的能力的尝试还有很多。2021年以来,档案学院打通3个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新增数据管理和数字人文两个必修课程模块,新课比例超过40%。
课程创新体现了对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孜孜追求,这亦是全国档案学专业共同的培养目标。目前,全国开设档案学本科的34所高校中,入选国家级或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达20所,占比58.8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尤擅科技档案管理,云南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院校民族档案特色鲜明……
技能“天花板”被打破的同时,“底盘”也慢慢变得扎实。苏州大学2023级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李昕辰的经历展现出锤炼专业技能的基本路径。她本科期间和团队参加了第四届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展,在系主任毕建新副教授的指导下,成果《国家重点档案仿真复制方案》获评优秀作品。
这一选题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张建华老师的档案保护技术课点燃了她的兴趣,毕建新、蔡梦玲两位老师联合苏州博物馆陈燃燃老师开设的“纸质文献修复与装帧”课程深化了她的理解。课堂之外,她在老师的项目中接受实践锻炼。“为比赛而比赛,赛后把成果丢一边,没什么意思。因此,团队形成了规范性、可操作的技术方案,相关书稿也正在打磨。”
技艺的修炼从来就没浪漫叙事,也不需刻意拔高,其要素格外朴实——老师的有效指导、优势资源的充分的利用,以及毫不放松的实操训练。学中做、做中学,在成长闭环中,正反馈不期而至。
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虽然人才教育培训目标不同,但在培养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苏州城市学院档案学专业2021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特色专业。该校档案学专业负责人余亚荣介绍,长三角区域内开设档案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多达8所。强化学生实操实务能力,与其他院校错位竞争,是其专业建设的主要着力点。目前,已在苏州推动立项1家校级产教融合基地、6家校级实践教学基地、30余家专业实习点,百余名学生借助实习实践机会签订就业协议。
去年12月,韩山师范学院成立全国首个档案产业学院。该校档案学系副主任任琼辉表示,今年,将依托档案产业学院开设“档案特色人才班”,面向毕业年级遴选学生,入选学生将得到由广州市档案行业协会会员公司可以提供的实习机会,并在行业导师指导下完成6个月的毕业实习。
2022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今年,原本分设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亦将合二为一。
变化的不仅是名称,还涉及整体学科布局、学术资源获取、专业声望提升等核心问题。简而言之,关乎话语权。
档案学的话语权如何?客观来说,不容乐观。以CSSCI期刊为例,档案学仅2本,图情领域共18本。且后者更强调方法和工具,在SCI和SSCI的发表上亦有优势。前者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机会也比较有限,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显示,在“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121项立项项目中,档案学仅9项。经费方面,有的高校图情领域的教授甚至能够拿到千万级的项目资助。
论文与项目作为高校教师招录考核以及学科评估的硬指标,档案学的弱势易使其陷入恶性循环:因学术成果竞争力不足,博士毕业生进入“985”“211”高校任职的难度慢慢的升高,高水平高校新生代力量的缺乏,又将导致这一专业的声音越来越弱。有的高校为了“优化”学科评估数据,甚至撤并了档案学专业。
一个专业如何良性发展?张斌认为,要抓好“两端”。一端看学科带头人,另一端看团队建设。
前者直接带动学科资源的获取与聚合,形塑研究旨趣与风格。苏焕宁是中山大学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联合培养博士。在两所高校求学的日子里,她直观感受到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成就与专业发展间的密切关联。比如,在陈永生教授的带领下,中山大学档案学团队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湾区发展,学生们在党政机关及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档案咨询项目中经受锻炼。而UBC的学科带头人在电子档案凭证性和真实性保障等方向颇有建树,打造了该专业的整体风格,使其在法学和信息技术领域都获得了较高的显示度与认可度。
团队建设是专业影响力的“基本盘”:团队力量强,项目申请、论文发表情况就好,影响力自然更大,进而吸纳更多资源,建立起良性循环。湘潭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团队建设鲜明体现了这一点。据该校人事处处长、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负责人王协舟教授介绍,近3年来,该学科引进教授2人、副教授3人、青年博士10人,晋升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1人、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2人。人才规模的扩大、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升带动成果井喷式增长:“十四五”期间,新增国家级项目13项,立项排名全国前列,新增省部级项目32项,在研横向课题经费达545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32篇,出版著作9部,新增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除了学界自身的努力,业界的支持对档案学专业发展同样至关重要。特别是身处数字时代,档案管理从管理档案本身,转为挖掘档案的数据价值,专业性更强,技术应用要求更高,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迫切。张斌建议,档案局、档案馆公开招考人员时,应专门面向档案学专业毕业生设定少数的岗位。同时,建议档案馆凸显研究性,适时重启职称评聘,培养一批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业界专家。当前,图情领域业界研究能力颇为不俗。在2023年“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12项重点项目中,有1项即为国家图书馆申报。
研究与实践联系之紧密,是我国档案学自建立之初便确立的专业品格。正如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教授张卫东所说,实践领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呼唤本土档案学落地生根。与此同时,亲近实践,总结提炼其中的新做法、新经验、新模式,是形成全球档案治理中国方案、扩大我国档案事业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之举。
档案学的吸引力,究其本质,是档案事业的吸引力。其本源,来自身为人类记忆守护者内心火焰般的职业荣誉与欣喜,来自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崇高事业的神圣光芒与庄严。这便是最为恒久的档案学“吸引力法则”。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